网上配资平台排名 宝宝真会被惯坏吗?心理学家:这个年龄前越惯越安全
以上内容为本站据公开信息整理网上配资平台排名,由智能算法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
带娃初期,很多新手父母普遍都会遭遇一个难题——孩子哭了,该不该马上抱起来安慰?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一般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婴幼儿还小,容易没有安全感,应积极回应并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另一派则认为,多抱了会把宝宝给惯坏,尤其当他们意识到只需哭闹自身需求就会得到满足后,会变得会越来越难带。
那么,几个月大的小婴儿真的会有意识的通过哭闹「要挟」大人吗?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真的会把他「惯」坏吗?
「要挟」大人?你高看孩子了
「惯」出来的信任感
积极回应≠溺爱
「要挟」大人?你高看孩子了
持「孩子不能惯」观点的人,往往担心孩子会从「哭闹」和「需求满足」中找到因果关系,从而利用大人的心软来「要挟」大人,达到自己目的。
在他们看来,若家长在孩子哭闹时不予理会,相当于延缓孩子的即时满足,这样多次反复后,有利于培养孩子忍耐和专注的品质。
这个观点就是上个世界美国一度流行过,最后被深深反思后摒弃了。细究以「怕惯坏」、「不娇纵」为由忽视孩子哭闹行为的本质,难道不是家长的懒惰吗?试图通过刻板步骤训练婴幼儿,短期内看似养成良好习惯,实则完全违背儿童发展规律,不顾孩子这一时期情绪的正当表达。
在此过程中,和哭声一同「被忽视」的,还有孩子通过哭闹传达给我们大人的问题和交流。
话说回来,如果家长仔细观察,会发现大部分孩子在 1 岁之前,不会无缘无故的哭闹,因为此时他们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有的只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对照顾者的精神需求。换句话来说,这阶段的孩子明显是无法通过哭闹「操纵」大人的。
哭只是他们和大人交流的语言之一,传达的基本上不是冷、热、饥饿、受惊、环境不适,就是胀气、肠绞痛、尿布疹等。如果家长听到哭声置之不理,不予察看,发生意外就来不及了。
只有当大脑生成更多基础性结构,孩子才能真正学会推测因果关系,他们的社交情感能力也随之得到提升,并开始出现吸引父母关注的「假哭」。
「惯」出来的信任感
既然已经知道了大多宝宝 1 岁之前,哭闹是本能需求的表达,那对于几个月的小婴儿来说,所谓的「惯」不过就是及时地回应他们的本能需求,自然不存在什么「惯坏」的问题。
甚至,在心理学家眼里,小宝宝是越「惯」越聪明。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把人格发展按照生理年龄划分为八个阶段,他认为婴儿前期( 0~1.5 岁)的孩子孤独且柔弱,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此阶段他们的发展核心任务是——解决「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用大白话来解释就是,这一阶段家长要温柔回应宝宝的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起对世界的信任感。
无独有偶,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鲍尔比提出了「依恋」的概念。在他看来,婴儿与养护者之间会建立一种情感连接,通过这一连接,抚养者能将情感信息传递给孩子,而孩子也能就这些信息建立对外在世界的初步认识。
鲍尔比认为,如果抚养者能通过情感连接,和孩子建立起安全型依恋,让孩子意识到「外在世界是安全的、值得信任的」,并潜移默化成心理性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面对离乳、分床、去幼儿园等挑战时,这类孩子的分离焦虑会没有那么严重,表现也会更好。随着时间发展,他们将来也会自信开朗,拥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和适应力,更容易建立健康的友谊和稳定的人际关系。
无论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还是鲍尔比的依恋理论,都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图景,对于刚刚出生的宝宝,世间万物是未知的,在一片混沌中,他们开始建立最初的「联系」。如果家长能及时给到孩子反馈,让他感受到,自己是安全的、被爱的,不仅能让孩子产生愉快的情绪,减少哭闹,也能构建起内心的秩序。
同样,研究表明,生活在积极回应式养育里的孩子,海马体发育更为完善。而海马体与孩子的言语智力(阅读、写作及日常会话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有关,对处理压力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这意味着,孩子若能从父母处得到更多情感体验,他们的大脑无需处理太多内在压力,有更多能量去探索、思考和感受,表现出来就是孩子更聪明、情商高、社交能力强。
积极回应≠溺爱
当然,对孩子的需求敏感,建立安全型依恋,不代表着我们要溺爱孩子。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判断哭闹背后,是出于什么需求:
生理需求
饥饿
口渴
过冷/过热
困了
尿不湿有尿便不舒服
环境不适应(声音吵闹/光线刺眼)
病理性原因(肠绞痛或其他疾病,这里肠绞痛更多是认为孩子不成熟导致的,不被认为病理因素了,为了大家方便理解,这里先归此类)
……
这些都是宝宝最基础、最常见的需求,除了病理性原因外,其余判别和处理方式都相对比较简单。如果不能满足,宝宝会感觉不舒服,他们最直观的表达就是通过哭来发出信号——快帮帮我,我不舒服!
而病理性原因中,肠绞痛是发生率最高的,会伴有孩子面部发红,嘴巴周围发白,双腿向上蜷起,双手紧握,同时可能出现溢奶、吐奶、屁少、腹胀等情况。此时家长哄抱、喂奶一般都无法缓解,直到宝宝哭至力竭才能停止。
精神需求
前面也说过了,再小的宝宝也有被爱的精神需求。
有时候,他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因为各种因素感到恐惧不安,需要情绪宣泄;有时候,他想要吸引他人的注意力,要求他们抱抱他,和他互动;还有的时候,宝宝只是对固有的空间和玩具失去兴趣,等注意力被吸引到别的地方又会开心起来。
家长应学会识别孩子发出的信号,生理需求要及时的应对,非生理性哭闹可以不满足孩子的需求,但绝对不能制止、呵斥、冷处理,这会对孩子心理健康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相反,及时进行安抚孩子,让孩子明白,虽然父母拒绝我的要求,但他们很爱我,我依然是安全的、温暖的。
至于孩子 1 岁后某个阶段(各个孩子发育不一样,最晚在 18 个月到 2 岁)开始一些试探性的「假哭」、「假闹」,家长可以放慢一点回应速度(但不是对哭声完全「免疫」,一直不理孩子)。
合理的要求可以满足,无理取闹时也不用反应激烈,因为孩子意识到你很在乎他的哭泣行为时,会用更猛烈的方式来回应你。
所谓无理取闹,很多时候只是大人认为的无理取闹而已,并且多和大人的情绪以及忙碌哦程度相关,所以,给孩子定义无理取闹时,一定要好好想想是不是自己过度了。
我们认为孩子不能满足的需求,就是危险的行为,或者损害他人/社会利益的时候,比如玩火,比如打人,其他的都可以认为是正常需求。
在孩子哭闹时,镇静地看着孩子,引导他正确表达需求,或者用其他有意思的东西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并做好安抚工作,等孩子安静下来后再给孩子讲道理,是不错的选择。
「给予孩子充足的爱的同时不惯坏他」这项命题,相信对每位家长,乃至每个参与孩子的抚养并与其建立亲密关系的人来说,都是需要时间去认真思考并探索的。
孩子的成长没有固定公式网上配资平台排名,答案也只有在多学习,多陪伴宝宝,跟宝宝不断磨合的过程中,才能寻得。